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引言 医改连环问:为什么要改应该改什么(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再说“看病难”。单从人均拥有的医生、病床数和其他医疗资源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资源还是不断增加的。1980-2001年我国卫生人员总数从353.47万增加到558.39万,其中医生从115.32万增加到209.97万,护士从46.58万增加到128.69万;床位数从218.44万张增加到320.12万张。但是为什么群众反映“看病难”呢?如果在总量的基础上再看一下资源配置的结构就会发现问题了。在这个时期,大部分的卫生资源是集中在城市、城市的大医院,而农村的村级、乡镇级的医院,甚至包括我们当时叫防疫站(主要做公共卫生工作),这类医疗机构的数量是滑坡的、人员是在减少的。1982-2001年间,我国医院床位从205.4万张增加到297.6万张,涨幅为44.9%。在此期间,城镇医院床位从83.2万张增加到195.9万张,涨幅为135.3%,而农村医院床位从122.1万张下降到101.7万张,降幅为16.7%。农村医院床位占床位总数的比重从1982年的60%跌至2001年的34.2%,比1965年的比重40.2%还要低。而农村卫生人员的数量从1975年的328万跌到2001年的27万,还不足当年数量的零头。而在此期间,农村人口的绝对规模还有所扩大。一增一减的结果是,每千农村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人数从1985年的1.55降到2001年的1.41。也就是说,我们的总量是处在增加的趋势,但是在基层、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卫生人员总量在不断地减少,服务能力在不断地降低。这些人员要么转行,要么向上集中。我个人有在基层工作的经历,知道这个变化过程。还有我们去基层调研时经常会听到他们说:当年兴盛的时候,一个基层的医疗单位有的四五十人、有的七八十人,甚至更多。现在就没有多少人了,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基层单位,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消融。这种消融一方面使当地居民看病不方便,而另一方面还有一个连锁反应:就是随着交通的便利、信息资讯的发达,大家开始集中到城里来看病、来寻医问药。那么,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农村的医疗机构不断萎缩,城里的大医院一号难求。这就导致了“看病难”的局面,使得不但在农村、在基层看病困难,到城市里看病也困难。在很多大城市的大医院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倒卖挂号的黄牛党,排队挂号就像春运期间购买火车票一样,人满为患,甚至周围的交通都为之堵塞。~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tantan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