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分节阅读_119

热门小说推荐

或许是吸取了前次督辽时地教训,熊廷弼不断为他过去。或者将来的对手说好话,出于公心也好,出于缓和各方关系,以免掣肘也好,这样地做法,从大局上来说确实有利于稳定辽东局势,至少熊廷弼应该是这样认为地。

不过熊廷弼所面临的也并非一路坦途,至少他想要地尚方宝剑、精兵、粮饷、器械等,都是姗姗来迟。

金州大捷、镇江大捷两份战报。恰似两道霹雳闪电,一下子打破了京城僵持的局面,各方势力面对这两个重大消息,反应不尽相同。

朱由校大喜过望:“此诚辽东第一大胜,三娃果不负朕。”

在李彦的刻意设计以及孙承宗的用心调教之下,现在地朱由校和历史上有很大区别,现在的朱由校似乎并没有沉迷于木匠活,反而对战棋十分感兴趣,通过战棋。他了解了很多治国治军的道理,处理政务也变得有条有理。

虽然他依旧宠信客氏和魏忠贤,但并没有荒废国事,这样一来,至少到目前为止,客魏自然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

金州大胜、镇江大捷,似乎一下子让辽东局面瞬间逆转,朱由校面对地不再是一团糟的大明,他自然兴奋。也更有动力做个合格的皇帝。

但朝中也有不少人对李彦上报的战果表示怀疑。有些人即便是怀疑,也不会说出来。熊廷弼则不然,他当着朱由校的面,直接质疑战报上那些数字的真实性。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朝堂上居然为了这件事吵起来,最后还是孙承宗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镇江大捷,当无疑问;金州之战,也定然是复辽军得胜,至于是不是斩首三千余级,可让天津巡抚毕大人勘明再奏,至于镇江、金州之战的详情,臣以为可令登莱巡抚陶朗先前往金州,并遣人往镇江查勘,待勘明以后,再论功行赏。”

满朝君臣,说到对李彦最了解的,恐怕还是孙承宗,孙承宗看过两份战报,就细节来说,他甚至觉得镇江之战的水分更大,反而是战果让人不敢相信地金州之战,其战术思路清晰,若是真的发生,倒十之**是真的。

孙承宗此话,也算是持平谋国的稳重之策,不过也有人提出不满,认为勘明首级,就应该立即封赏,若是战报属实,这将是大明在辽东的一次大胜,应当重赏,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

最后,还是朱由校拍板,决定勘明首级,若确实斩获三千余级,立即重赏。

“若三娃果然得胜,朕要在金州**建镇,以三娃巡抚辽东,王化贞巡抚辽西,东西同时着力,以期早日克灭建奴,”朱由校欢喜地笑道,他虽然觉得有些大臣分析得很有条理,一战斩首三千级似乎不大可能,不过出于对李彦的信任,朱由校还是选择了相信。

“臣、仍然以为,金州难守,”朝堂之上,也只有熊廷弼这个倔强的家伙,还会在朱由校面前,提出不同的意见。

“若李大人在金州,确实击败了建奴,如战报上所说,以一万对一万,斩首三千余,俘虏三千余,臣敢请万岁免去微臣之职,以李大人为兵部尚。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四八回 战守之策

严正中到达金州的时候,李彦正在接见几位山东的商人,登莱这一带的鲁商在辽东、天津之间常有来往,经营大豆、药材、绸布、白蜡、海产、腌猪等,以往从辽东购买粮食,如今却要往辽东发售粮食。

李彦希望有更多的商人参与到金州的建设当中,一方面,可以为金州带来所需要的粮食、棉布等物资;另一方面,也可以将金州正在逐步增加产量的水泥、海盐乃至铁器销售出去。

金州地处一隅,想要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如果单纯依靠本系统来做这些事情,不但需要浪费太多人力,效率也并非最佳。

不过,辽东兵备道衙门不允许商人与金州的任何人进行私下交易。

金州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所有人都在工匠营、工役营的组织下从事统一的劳动,或者自主劳动,并上交劳动所得。

兵备道衙门不会给辽民发放任何形式的货币,只是根据人口、工种,以及工分配给必要的生活物资。

这种配给制保证了金州有限的资源,被最大程度地使用在李彦认为最需要的地方,譬如军队、城堡,以及工厂,而辽民的流离失所,以及对建奴的胜利,让这种配给制得到很好的配合。

对大多数辽民来说,配给制并不比他们从前的生活状态更差,起码一日三餐都能吃饱,全家人都不会饿肚子,甚至小孩也能够上学读书。

从前。辽民都是自己耕种,风险都要自己承担,遇上灾荒,全家都要挨饿,现在则不必有这样的担心,他们只要按照营里的要求参加劳动,就能领到一家人地吃食。

营里的饭食虽然不好,却也不差。窝窝头不及白面馒头爽口,但是很实在,吃得饱,细细咀嚼,也有股子粗粮的香味。

对一多半的辽民来说,他们甚至从未想到过,一日三餐都能不顾忌什么,把肚子吃得饱饱的,仅仅是这一点。就让他们决心留在金州。

辽东灾荒,加上战乱,金州当地也不种地,除了主食。菜啊肉啊这些是不用想了,话又说回来,平常人家,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什么菜啊肉的。

李彦却没有这么想,李彦觉得营养跟不上,人就会缺少体力,缺少体力。\\\*\\战士打仗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耐力,劳工干活也会影响效率。

此外,如果是少年儿童的营养跟不上,更会影响他们地发育,影响金州的未来。所以李彦要求兵备道衙门的后勤部,想办法为士兵、劳工与孩子们补充营养。

农业依靠不住,也不可能从外地购买蔬菜,后勤部与工役营就组织人手进行采集渔猎这种上古时代的生产方式。

最有成效的还是打渔,在近海捞取海菜,拾捡海滩上的鲜贝,复辽军和学堂中每天,金州卫守备军、工匠营中隔天,工役营中每三天都会喝到鱼汤、海菜汤或者是鲜贝熬煮的汤,运气好还能分得一点点底料。

如果是渔场收成比较好。有的时候也会临时增加一顿。总的来说,这样地生活水准已经超出了辽民们原来的水准。

李彦欢迎商人参与金州的建设。但是只允许他们和后勤部打交道,曾经有个船老大私下将打到的鱼卖给登莱地商人,消息泄露以后,李彦亲自签发命令,抄没家产充公,犯事者斩立决,并且对那个商人处罚一百两银子,取消其进入金州做生意的资格。

也曾经有人想要驾着金州的渔船出逃,李彦让情报部派人过去抓了回来,枭首示众。

辽东道并不限制辽民一定要留在金州,除了复辽军、金州卫守备军,以及工匠营中进入军器局、水泥厂等特殊工场的工匠,其他人随时都可以离开,只需要向管理地方的小旗申请即可,官府甚至会根据所积累的“工分”,给予一定的补偿,作为安家地费用。

至于那些扰乱金州管理秩序,侵吞公共财产的行为,李彦要求严厉打击,绝不手软。

金州实行军事化管理以后,已经有几十个地方上的小吏因为贪墨或者不公,遭到了处罚,不过一个多余的时候,人头也已经砍掉了十几个。

非常时刻,必须要用非常手段,在这个方面,李彦展现了他的铁血形象。

经历了两次大战地李彦,也早就不是原来那个宅男,杀掉那些贪墨者,李彦并没有半分愧疚,甚至感到一丝爽快。

严厉的惩罚能不能杜绝贪腐?李彦觉得不能,这就好像死刑永远不能杜绝犯罪一样,但不能因为实行死刑以后,还是有人犯罪,就以此为理由废除死刑,起码,死刑的存在让潜在的犯罪分子有所顾忌,大大减少了恶劣犯罪行为的发生。\\\*\\

应对贪腐也是这样,不能因为严厉的惩罚之下还是有人铤而走险,就觉得严厉的惩罚没有用,然后高喊高薪养廉、体制完善。

没有严厉的惩罚作为保障,再完善的体制也会有漏洞,再高的薪水也比不上贪腐所得丰厚,至少在当前地情况下,李彦觉得直接杀人,或许是震慑下面官吏地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金州现在地这种体系,贪腐可谓是最大的敌人,眼下的情况还算不错,很多留下来的辽民工匠都是底层出身,在严苛的治理环境中,还不至于像某些旧吏那样胆大妄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州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大明其他地方全然不同,为了保证这个体系的可控与单一,李彦并不希望体系外的因素加入。

在李彦看来。金州已经有些类似傅里叶、圣西门曾经或者说将要进行地那种试验社区,或许不能长久,但在当下却是效率最高的一种模式。

“大人,末将这次带来了几船粮食,大人有什么需要,不妨告知登莱那边,陶巡抚、沈总兵定然会全力支持的,”严正中来到金州以后。眼中所见,金州内外军民一心,更是让他对复辽军的胜绩多了几份信心。

当他知道接见了山东的商人,试图同他们进行交易时,便以为金州物资不足,也想出点力气。

“多谢严将军好意,”李彦看了严正中一眼,微微笑道:“严将军放心,本官这里正有不少事情想要拜托。”

李彦说到这里。略一停顿:“严将军可是怀疑本官的战报有假?”

看到严正中脸色一变,想要辩解,李彦挥了挥手,笑道:“严都司不用否认。你那几个手下,登岸以后便到处寻人打听,本官这里早就是知道。严大人也不用多想,金州现在上下一心,是要抓紧时间应对建奴更大规模的反扑,这么做也是防着建奴那边过来的奸细,老酋喜欢用间。\\\\\\无论沈阳、辽阳,皆是如此,本官不得不防。”

“大人说得是,”严正中尴尬地笑了笑:“末将来此之前,确实心存疑虑。毕竟斩首三千余级,乃我大明前所未有之大胜,何况复辽军全军不过万余,委实太过匪夷所思了一点。”

“那么现在呢?”李彦笑着看了看严正中。

“末将以为……虽不能确认三千余首级是否确切,复辽军大胜却是肯定地了,不然,金州上下,不复有如此高昂之士气,”严正中大声说道,虽然他还没能得到手下打探来的消息。但仅他自己所见所闻。已经对此确定无疑。

“末将本为辽东都司,不能守卫辽土。深以为憾,”严正中突然起身,推金山、倒玉柱,单膝跪倒在李彦面前。

“末将恳请大人给个机会,让末将重新回辽东作战!”

“严将军请起,”李彦连忙伸手示意严正中起身:“严将军乃辽东宿将,今既愿意前来金州,本官自然是十分欢迎。”

“只不过,”李彦微微笑道:“金州仅是一卫,恐怕要委屈严将军。”

“大人哪里话,严某但求上阵杀敌,便是作一草头兵,也愿意追随大人麾下,”严正中双手抱拳,大声说道。

李彦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严正中的问题:“既然如此,严将军不妨去本官署下的参谋部,了解一下金州之战的具体经过,然后再决定哪里从事,如何?”

“谨遵大人将令!”

李彦对这些辽东旧将并没有多少好感,这些旧式的世军将领,军事素养极低,很容易将旧式军队的习气带到复辽军中,很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

当然,在陆续了解到一些辽沈之战的情况,特别是浑河之战,川、浙步兵面对优势之敌人,表现得极其顽强,也让李彦知道,明军之中,也有能战的军队,敢战地将领。

复辽军的战术与旧式的明军完全不同,李彦强调的是火力、阵型与牺牲,旧式地封建军队与之格格不入。

当然,有鉴于复辽军中的将领都是缺少战争经验的年轻人,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