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分节阅读_379

热门小说推荐

问题,突然发火了:

“国家养士,只为今日,若临机推阻,军法从事!”

完事还把尚方宝剑挂在门外,那意思是,谁敢再说话,来一个干

一个。

窝囊了几十年,突然雄起,也算可喜可贺。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让杨先生雄不起来了。

按照惯例,出师之前,要搞个仪式,一般是找个叛徒、汉奸类的

人物杀掉祭旗,然后再杀几头牲口祭天。

祭旗的时候,找了抚顺的一个逃兵,一刀下去,干掉了,可祭天

的时候,却出了大问题。

事实证明,有时候,宰牲口比宰人要难得多,祭天的这头牛,不

知是神牛下凡,还是杀牛刀太糙,反正是用刀捅、用脚揣,折腾了好

几次,才把这牛干掉。

封建社会,自然要搞点封建迷信,祭天的时候出了这事,大家都

议论纷纷,然而杨镐先生却突然超越了时代,表现出了不信鬼神的大

无畏精神。他坚定地下达了命令:

出征!

然后,他就干了件蠢事,一件蠢得让人毛骨悚然的事。

在出征之前,杨镐将自己的出征时间、出征地点、进攻方向写成

一封信,并托人送了出去,还反复叮嘱,必定要保证送到。

收信人的名字,叫努尔哈赤。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许多后人都难以理解,还有人认为,他有汉

奸的嫌疑。

但我认为,以杨镐的智商,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奇怪的。

在杨镐看来,自己手中有十二万大军,努尔哈赤下属的全部兵力,

也只有六万,手下的杜松、刘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山沟

里的这帮游击队,毫无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杨镐认为,作为天朝大军,写这封信,是很有必

要的。

124

----------------------- Page 1585-----------------------

在成功干掉一头牛,以及写信示威之后,四路大军正式出征,史

称“萨尔浒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但在序幕拉开之前,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因为几百年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单凭这

支明军,是无法消灭努尔哈赤的。

努尔哈赤的军队,虽然只有六万人,却身经百战,极其精锐,且

以骑兵为主,明军就不同了,十二万人,来自五湖四海,那真叫一个

东拼西凑,除杜松、刘綎部外,战斗力相当不靠谱。

以指挥水平而论,就更没法说了,要知道,这努尔哈赤先生并不

是山寨的土匪,当年跟着李成梁混饭吃,那是见过大世面的,加上这

位仁兄天赋异禀,极具军事才能,如果李如松还活着,估计还有一拼,

以杜松、刘綎的能力,是顶不住的。

实力,这才是失败的真相。

杨镐的错误,并不是他干了什么,而是他什么也没干。

其实从他接手的那天起,失败就已注定。因为以当时明军的实力,

要打赢是不容易的,加上他老人家,那就变成不可能了。

可惜这位大爷对此毫无意识,还把军队分成了四部。

在这四支部队中,他把最精锐的六万余人交给了杜松,由其担任

先锋。其余三部各两万人,围攻努尔哈赤。

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很合理的,但在实践中,是很荒谬的。

按照杨镐的想法,仗是这么打的:努尔哈赤要呆在赫图阿拉,不

许随便乱动,等到明朝四路大军压境,光荣会师,战场上十二万对六

万,(最好分配成两个对一个),也不要骑马,只能步战,然后决一死

战,得胜回朝。

有这种脑子的人,只配去撞墙。

要知道,努尔哈赤先生的日常工作是游击队长,抢了就分,打了

就跑,也从来不修碉堡炮楼,严防死守。

这就意味着,如果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杜松将不具备任何优势,

再加上杜将军的脑筋向来缺根弦,和努尔哈赤这种老狐狸演对手戏,

必败无疑。

而当努尔哈赤听到明军四路进军的消息后,只说了一句话:

“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125

----------------------- Page 1586-----------------------

我仿佛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剧中没有喜悦。

二月二十八日,明军先锋杜松抵达抚顺近郊。

为了抢头功,他命令士兵日夜不停行军,但由于路上遭遇女真部

队阻击,辎重落后,三月一日,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就地扎营。

他扎营的地点,叫做萨尔浒。

【死战】

此时的杜松,已经有点明白了,自他出征以来,大仗没有,小仗

没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袭,后勤也被切断,只能扎营固守。

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敌人就在眼前,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情

况非常不利,部下建议,应撤离此地。

但他并未撤退,却将手下六万人分为两部,分别驻守于吉林崖和

萨尔浒。

杜松并未轻敌,事实上,他早已判定,隐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

真军队的主力,且人数至少在两万以上。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击是不可能的,但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没有撤退的必要。

应该说,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只有一点不同——埋伏在这里的,

并不是女真部队的主力,而是全部。

刘綎的运气相当不好(或者说是相当好),由于他的行军道路比

较偏,走后不久就迷了路,敌人没找着他,当然,他也没找到敌人。

但这种摸黑的游戏没能持续多久。努尔哈赤已经擦掉了刀上的血

迹,开始专心寻找刘綎。

三月初四,他找到了。

此时,刘綎的兵力只有一万余人,是努尔哈赤的四分之一。胜负

未战已分。

然而还在山谷中转悠的刘綎并没有听到震耳的冲杀声,却等来了

一个使者,杜松的使者。

使者的目的只有一个:传达杜松的命令,希望刘綎去与他会合。

此时,杜松已经死去,所以这个使者,是努尔哈赤派人假冒的。

但是刘綎并没有上当,他当即回绝了使者的要求。

不过他回绝的理由,确实有点搞笑:

126

----------------------- Page 1587-----------------------

“我是总兵,杜松也是总兵,他凭什么命令我!”

这下连假使者也急了,连说带比划,讲了一堆好话,刘綎才最终

同意,前去与杜松会师。

然后,他依据指引,来到了一个叫阿布达里岗的地方,这里距离

赫图阿拉只有几十里。

在这里,他看见了杜松的旗帜和军队。

但当这支军队冲入队列,发动攻击时,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寡不敌众、深陷重围,必败无疑,必死无疑。

但刘綎仍然镇定地拔出了刀,开始奋战。

之后的一切,史书上是这样介绍的:

〖阵乱,綎中流矢,伤左臂,又战,

复伤右臂、犹鏖战不已,

内外断绝,面中一刀,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

手歼数十人而死。〗

用今天的话说,大致是这样:

阵乱了,刘綎中箭,左臂负伤,继续作战。

在战斗中,他的右臂也负伤了,依然继续奋战。

身陷重围无援,他的脸被刀砍掉了一半,依然继续奋战,左冲右

杀。

最后,他杀死了数十人,战死。

这就是一个身陷绝境的将领的最后记录。

这是一段毫无感情,也无对话的文字,但在冷酷的文字背后,我

听了刘綎最后的遗言和呼喊:

宁战而死,绝不投降!

刘綎战死,东路军覆灭。

现在,只剩下南路军了。

南路军的指挥官,是李如柏。

因为他的部队速度太慢,走了几天,才到达预定地点,此时其他

三路军已经全军覆没。

于是在坐等一天之后,他终于率领南路军光荣回朝,除因跑得过

127

----------------------- Page 1588-----------------------

快,自相践踏死了点人外,毫发无伤。

就军事才能而言,他是四人之中最差的一个,但他的运气却实在

很好,竟然能够全身而退。

或许这一切,并不是因为运气。

因为许多人都依稀记得,他是李成梁的儿子,而且他还曾经娶过

一个女子,可这位女子偏偏就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

无论是运气太好还是太早知道,反正他是回来了。

但在战争,尤其是败仗中,活下来的人是可耻的,李如柏终究还

是付出了代价。

回来后,他受到了言官的一致弹劾,而对于这样一个独自逃跑的

人,所有人的态度都是一致的——鄙视。

偷生的李如柏终于受不了了,在这种生不如死的环境中,他选择

了自尽,结束自己的生命。

萨尔浒大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大败,死伤将领共计三百一十余

人,士兵死伤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人,财物损失不计其数。

消息传回京城,万历震怒了。

我说过,万历先生不是不管事,是不管小事,打了这么个烂仗,

实在太过窝囊。

觉得窝囊了,自然要找人算帐,几路总兵都死光了,自然要找杨

镐。

杨镐倒是相当镇定,毕竟他的关系搞得好,自他回来后,言官弹

劾不绝于耳,但有老上级兼老同党方从哲保着,他也不怎么慌。

可这事实在是太大了,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