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分节阅读_419

热门小说推荐

都升了

官,连他的孙承宗老师也论功行赏了。

当然,领导的功劳是少不了的,比如魏忠贤公公,顾秉谦大人等

等,虽说没去打仗,但整日忙着阴人,也是很辛苦的。

无论如何,袁崇焕出头了,虽说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东林党的成

员,但边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阉党不难为他,反正好人坏人都不管他,

任他在那倒腾。

几个月后,得知努尔哈赤死讯后,他派出了代表团。

这就倒腾大了。

在明朝看来,后金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强盗团伙,压根不是政

权,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团伙头目谈判呢?

所以多年以来,都是只打不谈。

但问题是,打来打去都没个结果,正好这次把团伙头目憋屈死了,

趁机去谈谈,也没坏处。

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政治头脑,谈判

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

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

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极忍了。

他不但忍了,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

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搞了个阅

兵式,让他们玩了一个多月,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几十只羊,并

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

这意味着,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

2

----------------------- Page 1759-----------------------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在下次战争到来之前,必须和平 ,这就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

袁崇焕也并非善类,对于这次谈判,他在给皇帝的报告中,做出

了充分的解释:

“奴死之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尔哈赤的死讯,他儿子的情况,我都知道了,

还有什么要求呢?

谈来谈去,就谈出了这么个玩意。

谈判还是继续,到第二年(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又派人来了。

可这人明显不上道,谈判书上还附了一篇文章——当年他爹写的

七大恨。

但你要说皇太极有多恨,似乎也说不上,因为,就在七大恨后面,

他还列上了谈判的条件,比如金银财宝,比如土地等等。

也就是想多要点东西嘛,辛苦。

袁崇焕是很幽默的,他在回信中,很有耐心地逐条批驳了努尔哈

赤的著作,同时表示,拒绝你的一切要求。这意思是,虽然你爸憋屈

死了,我表示同情,但谈归谈,死人我也不买账。

过了一月,皇太极又来信了,这哥们明显是玩上瘾了,他竟把袁

崇焕批驳七大恨的理由,又逐条批驳了一次,当然正事他也没忘了谈,

这次他的胃口小了点,要的东西也减了半。

文字游戏玩玩是可以的,但具体工作还要干,在这一点上,皇太

极同志的表现相当不错,就在给袁崇焕送信的同时,他发动了新的进

攻,目标是朝鲜。

天启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鲜,朝军的表现相当稳

定,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经打,一个月后平壤就失陷了,再过一个月,

朝鲜国王就签了结盟书,表示愿意服从后金。

朝鲜失陷,明朝是不高兴的,但不高兴也没办法,今天不同往日

了,家里比较困难,实在没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

袁崇焕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皇太极没有谈判的诚意。

话这么说,袁崇焕也没闲着,他也很忙,忙着砌砖头。 自打

宁远之战结束后,他就开始修墙了,打坏的重砌,没坏的加固,他还

把几万民工直接拉到锦州,抢工期抓进度,短短几个月,锦州再度成

为坚城。

此外,他还重新占领了之前放弃的大凌河、前屯、中后所、中右

所,修筑堡垒,全面恢复关宁防线。

3

----------------------- Page 1760-----------------------

光修墙是不够的,为把皇太极彻底恶心死,他大量召集农民,只

要来人就分地,一文钱都不要,白送,开始大规模屯田,积累军粮。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

皇太极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袁崇焕没有谈判的诚意。

到了天启七年(1627)五月,老头子的身后事办完了,朝鲜打下

来了,锦州修起来了,防线都恢复了,屯田差不多了,双方都满意了。

打吧。

天启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极率六万大军,自沈阳出发,

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揭开序幕。

此时出战,并非皇太极的本意,老头子才挂了几个月,遗产分割、

追悼会刚刚搞完,朝鲜又打了仗,实在不是进攻的好时候,但没办法,

不打不行——家里闹灾荒了。

天启七年,辽东受了天灾,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遭了灾,紧缺粮食。

为解决粮食问题,袁崇焕决定,去关内调粮,补充军需。

为解决粮食问题,皇太极决定,去关内抢粮,补充军需。

没办法,吃不上饭啊,又没处调粮食,眼看着要闹事,与其闹腾

我不如闹你们,索性就带他们去抢吧。

对于皇太极的这个打算,袁崇焕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他擦亮了

大炮,备齐了炮弹,静静等待着后金抢粮队到来。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顺风顺水,官也升了,权也大了,声势如日

中天,威信很高,属下十分服气。

不服气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满桂。

其实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是不错的,他之所以不服气,是因为另

一个人——赵率教。

在宁远之战时,赵率教驻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满桂感觉

要撑不住了,就派人给赵率教传令,让他赶紧派人增援。

可赵率教不去。

因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这么多人,你的兵比我还多,

谁增援谁?

所以不去。

当时情况危急,满桂倒也没有计较,仗打完了,想起这茬了,回

头要跟赵率教算帐。

于是袁崇焕出场了,现在他是辽东巡抚,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

要和稀泥的。

可他没有想到,这把稀泥非但没有和成,还把自己给和进去了。

因为满桂根本不买账,非但不肯了事,还把袁崇焕拉下了水,说

4

----------------------- Page 1761-----------------------

他拉偏架。

原因在于,宁远之战前,满桂是宁远总兵,袁崇焕,是宁前道。

满桂的级别比袁崇焕高,但根据以文制武惯例,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

于满桂。

战后,满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焕升到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按

级别,袁崇焕依然不如满桂,但论地位,他依然比满桂高。

这就相当麻烦了,要知道,满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

头攒钱(一个五十两)的时候,袁举人还在考进士,且他级别一直比

袁崇焕高,现在又是一品武官,你个三品文官,我服从管理就不错了,

瞎搅和什么?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为人比较直爽,毫不虚伪,说打,操家伙就

上,至于袁崇焕,他本人曾自我介绍过:“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

院却是个将首!”

于是来来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焕随即表示,满桂才堪大用,希

望朝廷加以重用(随你怎么用,不要在这儿用)。

满桂气得不行,又干不过袁崇焕(巡抚有实权),就告到了袁崇

焕的上司,新任辽东督师王之臣那里。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满桂也是个人才,你们都

消停吧,都在关外为国效力。

按说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师似乎不甘寂寞,顺道还训袁崇焕

几句,于是袁大人也火了,当即上书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师顿时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说自己要引退(引避)。

问题闹大了,朝廷亲自出马,使 出了杀手锏——还是和稀泥。

但朝廷毕竟是朝廷,这把稀泥的质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书,给两人上了堂历史课,说此前经抚不和(指熊

廷弼和王化贞),丢掉很多地方,你们要吸取教训,不要再闹了。

然后表示,你们两个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为防你们两个在一

起会互相死磕,特划定范围,王之臣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有功一

起赏,有黑锅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来后,袁崇焕和王之臣都相当识趣,当即做出反应,表示

愿意留任,并且同意满桂留任,继续共同工作。

不久之后,袁崇焕任命满桂镇守山海关,风波就此平息——至少

他自己这样认为。

然而这件小事,最终也影响了他的命运。

但不管有什么后遗症,至少在当时,形势是很好的,一片大好,

满桂守山海关,袁崇焕守宁远、锦州,所有的堡垒都已修复完毕,

5

----------------------- Page 1762-----------------------

所有的城墙都已加固,弹药充足,粮草齐备,剩下的只有一件事——

张开怀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一头扎进了怀抱。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