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分节阅读_18

热门小说推荐

r/> 这就给信息心理战带来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它不需要造假和欺骗,但它有诱导和选择,足以达成它的战略目标。

11.扑朔迷离911

911是非常著名,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这件事发生后,拉登名扬天下,反恐战争如火如荼。

为了出气,美国人军事介入到了很多地方,以打击恐怖分子。

但是时间长了,就有人不满,开始怀疑起来。

有人说911是美国自己策划的,给自己的军事行动提供理由。

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当然是无法做出判断。

但是首先,911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就算它是高层策划的,但美国的普通人也是不知情的,群情激奋之下,拿着枪乱转,谁又愿意上去触霉头呢?

况且退一万步说,真是他自己干的,那也说明他够狠,够魄力,是下了本钱的想要推进军力,谁能拿他有什么办法?

哀兵必胜,美国人果然拿下了拉登,虽然花的时间长了点,但它给全世界带来的印象,也足够深刻。

这样一件影响巨大,广泛的事件,是可以有很多解读,产生很多判断的。

从我对信息心理战的解读,我认为它显现出来的意象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高耸无言的双子大厦,象征了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的对立。而它在飞机撞击下坠毁,象征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开启。

如果这的确是美国策划的,那么它显然是在宣示,已经明悟了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这些事件都是有意为之,是从双方核制衡转向三方核制衡之后,信息心理战时代的来临。

它采用了模糊的,意向性的语言,以信息对信息,模糊对模糊,表达出对共产主义阵营理论研究和现实策划能力的由衷感佩和学习交流的意愿。

毕竟,涉及核平衡这样问鼎轻重的事,美国在没有判断清楚之前,也不敢明确的做出判断,只能是通过信息的方式进行模糊的表达,试探中苏反应。

如果是他自己多心,那么因为他没有明确说出来,也就不会丢面子,而如果真的不幸言中,那么大家哪怕冒同归于尽的风险,也会奉陪到底。

当然,以上都是我们以911是美国策划的这一推断基础上进行的心理揣摩。

如果不是,那就完全没有这些意思了,所以我们和美国人的心理有相似之处,无法明确判断,只能模糊交流。

而在更多的事件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不知道事情的发生是不是刻意的,如果是,那就会有潜在的附加的表达,可以进行解读,如果不是,那就只能做常规推断。

所以总体上来说,各方得到的认识都是模糊的,充满着各种可能性的如果加如果,在谁也不能完全把握的情况下,蹒跚前行。留下纵横交织的信息轨迹。

当然,说所有事情都是策划出来的,或者说没有一件事是策划出来的,我们都是不会相信的。

而具体到某一件事上,则只能见仁见智了。

稳妥的来说,我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多加分析一番,总是要更可靠几分。

而且,911虽然是存疑的,但它的后续发展都是很清晰的,愤怒,追捕,击毙,这个链条很自然,很完整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足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想要得到这样一种结论,类似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意思。

简单的来看,它就是很普通,很正常的报仇追杀。

而在我眼中,它有更深层次的收获。

我们知道,美军的思想,有一条是追求零伤亡。

战场上不死人,这种要求太高标准了。它其实也有心理战的层面,显示了己方的武力强大,信心充足,以及爱兵如子等等。总之,它不考虑胜利的问题,而把它当成一种必然。

一个追求满分的人,会拿不到六十分吗?

这种信心显然也是会给对方以压力的。

而有了这种追求,美军即便取胜了,也还是可以大力发展军事,而不用担心置疑。

怎么,我们为士兵的性命考虑,你有什么意见?

站住了道德的高地,让人无法反驳。

但是,追求零伤亡,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指定军事范围。

如果考虑平民的因素,不伤亡是不可能的。

如果对手决意攻击平民,美国人也仍然是要承担重大伤亡的,尤其是与大国对阵的情况。

所以美国要实现零伤亡的目标,就必须强硬的划定战争范围。

大家当兵的打,不要动平民的主意。

只有这样,他的高科技的优势,军力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这就是拳击的思维,有些位置是禁击部位。

而美国通过反控战争,就是界定了这个范围,树立了参考规则。

打到不该打的位置,你就是恐怖分子,是要人人喊打的。

这个心理模式建立起来,美军才能真正的丢掉后顾之忧,去追寻零伤亡。

所以反恐的深层目的,就是要建立未来战争的规范。

而这个规范宣传出去,就成为对方国民的维护标准,毕竟对方国家的平民也不想被打。

所以这就等于是把各国的军队架空了,完全的同普通百姓离间开来。

的确是不战而屈人兵了。

12.隔空斩首无影手

前面介绍了部分美方的信息心理战的手段,以及成果,给人的感觉是很好很强大。

那么,从苏联演化过来的俄罗斯呢?

既然他才是正牌的信息心理战理论的发源地,难道反而按兵不动,无所作为?

本文开头就讲了,信息心理战理论发出来的,只是民间的简化版本,而实际上,苏联是早有深入研究的,而且,它是从核战理论中脱胎出来的,先天的具有最高的策略等级。

那么俄罗斯为什么表现的这么低调呢,我们平时很难看到什么有关它的新闻。

既然他的信息心理战理论最先进,他为什么不用?如果不用,先进又有什么用?

这些疑问都是很正常的,这通常会让人们选择认为是西方的信息心理战搞垮了苏联,而苏联后知后觉的才认识到这种情况,现在还找不到北呢。

的确,从表面上看,这种推断似乎更合理,更容易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一方面,我们现代人的判断方式和以往大不相同,更崇尚表现,鼓励主动,因为这样的人更有发展前途,容易谋得利益。但是我们看古代,人们会认为呆若木鸡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还有一种说法,是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种说法比较兼顾了,但是静的一面仍然是排前面的。可见现代古代的思维方式,基本判断有时候是大相庭径的。有人会说,古代那是受了农耕文明的影响,是文人们演绎出来的价值观,缺乏实用性。但是我们注意到呆若木鸡这种境界是指的技击境界,它讲的是斗鸡,它是通过无数实践检验的,而且是动物身上的,不会作伪,所以它和那种自以为很高深的境界是有本质不同的。当然,我讲这些不是说俄罗斯什么都不做就显的很高明,什么都不做的人多了去了。我只是先说明下,人的判断跟时代,跟环境是很有关系的。

另一方面,我们普通人对信息心理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意识的会想象出你攻我守,打来打去的画面。这是从战字出发,把它的基本模式具象了。因为信息心理这两个词都有够模糊,而战这个字则比较明确,有刺激性,更有看点,所以人们更倾向于先从这个字开始接触,把握。

而如果深入的研究理论,有时候多走一步,得出的结论,以及要采取的策略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

特别是平衡理论,以及心理研究这种,它的分析过程是循环推导的,A影响B,B又影响A,像镜子反射一样,颠来倒去,击鼓传花,不一定在哪个地方落脚。

为了加深印象,我们来谈谈间谍。

当然间谍也算是最早期的信息心理战选手了,在中国古代就有深入的研究,各种用间的手段五花八门。真正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然双面间谍左右逢源,就更吃的开了。

有这种职业,相应的就会出现理论。

理论其实就是对经验现象的总结,而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中,每一条理论或者认识那都是付出了大代价得出的,绝对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颠来倒去的纯理论分析。

那么间谍发展到现代,当然是更先进了,尤其是理论方面。

由此出现了很多新型种类的间谍。

比如代间,潜间,无形间等等。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临时工,比如你是一个间谍,你临时雇佣了某人去干某事,就好像我前面找了一个人在广场上扔垃圾一样。他的确参与了你的行动,但他并不是一个间谍,他也完全不知道自己参与了间谍的过程。再比如,奶奶让孙女去窗口挂一红灯笼,这是挺平常一件事,但是它可能是谍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发出了特定信息。

这个例子中,展现了间谍的一种延伸趋势,它向着非间谍的领域延伸,你不是间谍,但也为我所用了,不管付钱没付钱,你事实上是参与了。一方面,这种人不是间谍,所以他的心理素质就不用说了,再强的间谍也比不上,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在搞间谍工作,所以表现出来就坦坦荡荡,自然而然的。另一方面,万一有人查到他头上,一问三不知,线索有可能就断了。所以利用非间谍,可以达到间谍本身达不到的一些效果。

再举例子,比如有一电视叫做潜伏,主人公叫余则成。这意思就是你余下来就成了,你的任务就是潜伏。安插间谍当然是想起作用的,但是一直潜伏的人有没有作用?他不发文件也不偷图纸,他表面上什么作用都没有,但有时候就需要这样的人。起码我知道他是我的人,一则安心,二则能作为后手,以备万一,如果那个万一没有来,宁可他潜伏一辈子。

这种潜间真是一份好工作,当然也有叫苦连天的间。

比如在某领域有间谍,对方暗中在查,这个时候就可以设置信息加以诱导,让他怀疑到一个不是间谍的人身上。用种种迹象表明他是间谍,但是证据又完全不足,这就是疑间。查间谍一般都是证据不足的,要根据蛛丝马迹去推断,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用蛛丝马迹去误导的可能。你需要充分的证据,那你永远查不出来,你不需要充分的证据,那你很有可能查错。

这也算是间谍自保的手段吧,当然如果间谍人多了,里面也就会有分工,像航母战斗群一样,有侦查的,护卫的,送信的,掩护的,林林总总。

通过分工,通过利用非间谍,间谍的工作渐渐达到了一种入微的地步,化于无形。

而有一种不是间,却能起到间的作用的现象,则得到了最大力度的研究支持。

因为它的重要特点是无破绽,不花钱。

只要你思想上的倾向对我有利,或者逻辑上契合,那么我不需要接触你,而是注重培育你成长的环境,就能得到持续的长久的收获。

简单来说,这就是扶植。

但它有时候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就是浇点水,或者洒点阳光。

它的收益不在于一时一地,既不是金钱上的,也不是情报上的,但它符合对整体的策略,有利于最终战略目标的实施。

可以说,正是信息心理战的理论发展,在达到高层的时候,超越了这种局部的,眼前的争斗,才给了具体策略施行以极大空间。

因为它的目的性并不体现在局部和眼前,因此你从局部和眼前也就无法认识到它,而只有更宏观,更长远的去对待。

从这个角度上讲,信息心理战的实施过程本身也含有对对手有一种教育,提拔的作用。

在文化融合的同时包含着共同进步。

呵呵,这章内容似乎有点跑题了,继续谈俄罗斯。

俄罗斯的理论研究程度深,深到什么程度呢?

深到无影无形,隔空斩首的程度。

我们知道,谈斩首,大家觉得最擅长的当然是美国了,那么俄罗斯的隔空斩首有什么讲究呢?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