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节阅读_11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距萍乡煤矿约 500 公里。每吨生铁为此要多耗用不菲的运费。汉阳又 是一个低洼地,为了防洪,在建厂前填土 9 万余方,耗银 30 万两,这样就导致了产品价格 过高。 第三是燃料隐患。 炼钢需要耗用大量焦炭, 筹建铁厂时, 张之洞心中有一个 “中国之大, 何患无煤”的朦胧概念。建厂以后,张之洞先后花了几年时间派人沿长江?中下游探测煤矿, 结果一无所得。由于燃料缺乏,汉阳铁厂无法正常生产。1894 年 6 月第一次开炉炼钢,但 由于焦炭供应不上,同年 10 月就闭炉停产了。不得已,只能用高价购买开平煤,甚至日本、 德国焦炭。 当时生铁市价每吨 20 两, 而开平煤的汉阳到岸价格每吨已达 18 两, 洋煤则更贵。 汉阳铁厂的煤焦成本几乎为当时外国钢厂的 3 倍, 炼出来的生铁和钢, 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能 力。开炉炼钢要亏本,闭炉不炼,每月固定开支也要 8 万两,同样要亏本。真是进退维谷, 走投无路。 【15】 到 1896 年,汉冶萍共消耗白银 568 万两,张之洞再也撑不住了。他不得不求盛宣怀来 收拾残局了。 当时中国能够有实力吃下汉冶萍的,恐怕就只有掌控着大清帝国轮船、电报、矿务和纺 织四大洋务企业部门的盛宣怀了。作为洋买办的代表人物,盛宣怀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办 企业也很有一套。 对汉阳铁厂觊觎已久的盛宣怀, 在接到张之洞的力邀之后, 提出了反报价, 要接收汉阳铁厂就必须兼办铁路, 因为掌握了铁路就掌握了钢材的销售市场。 张之洞被迫同 意。而铁路融资必然通过外国银行借债,盛宣怀在其中将大有好处。 1896 年 5 月 24 日,盛宣怀到任。 汉阳铁厂面临最急迫的困难是焦炭,没有燃料就无法生产。为此,必须对萍乡煤矿实行 新法开采, 同时还要修筑铁路把煤运出来, 这需要白银 500 万两, 改造适应大冶铁矿的高炉, 建立轧钢、钢轨、钢板厂等,又用了白银 300 万两。直到 1909 年,汉冶萍才真正拿出了合 格的钢材,这是中国人真正意义上的“炼出的第一炉钢” 此时正赶上中国大规模兴建铁路 。 的宝贵时机,大量的钢轨和铁路器材订单如雪片一般飞来。粤汉、京汉等铁路的钢轨都用上 了“汉阳造” 。当年汉冶萍就实现了盈利。到 1912 年,汉冶萍的资产有 940 万两白银,但负 债高达 2400 万两。 显然,汉冶萍需要再融资。就在此时,致命的问题出现了。 盛宣怀在国内局势已经?稳定下来的 1913 年, 由三井洋行牵头, 向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大 举借债 1500 万日元。与先前的日元借款一样,条件非常苛刻,而且变本加厉。提出了贷款 时间延长,只准以原?料偿还贷款,以矿山为抵押品,以极低的价格向日本提供矿石和生铁 并长期锁定,以及未来贷款只能由日本提供等无理条件。 日本是一个铁矿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 随着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对矿石和生铁的需求 日益增加。八幡制铁所创立初期的全部矿石、生铁供应几乎都取自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日 本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将汉冶萍作为日本钢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保证八幡制铁所生产 高附加值的钢材。 于是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 汉冶萍矿石产量的 56.40%、 生铁产量的 54.87% 都输往日本。 汉冶萍生铁与矿石的供应对日本的军事钢铁工业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日俄战争 时,日本的军舰和武器所需的炼钢原?料,大多来自汉冶萍。 【16】同样,日本发动的侵华战 争中,又有多少屠杀中国人的枪炮弹药,是出自中国自己的铁矿和生铁呢?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钢铁价格暴涨数倍。由于对日借款将生铁和矿石 价格锁定,导致汉冶萍无法根据市场价格调整,战争期间,售给日本的生铁和矿石相当于给 日本无偿贡献了 1.15 亿银元!足够偿还几遍日本的贷款!尽管如此,战争期间,汉冶萍仍 然盈利了 2400 万两白银。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钢铁价格暴跌,汉冶萍重现亏损。 1915 年,日本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专门提出汉冶萍问题: “俟将来机会相当, 将汉冶萍公司作为两国合办事业,未经?日本政府之同意,所有该公司一切权力产业,中国 政府不得自行处分,亦不得使该公司任意处分。所有属于汉冶萍公司各矿之附近矿山,如未 经?该公司同意,一概不准该公司以外之人开采。 ” 既然日本贷款的目的如此险恶, 难道精明的盛宣怀不明白吗?他当然明白, 但他却帮日 本方面积极想办法、出主意。他的出发点是如何保护自己庞大的家业不被革命党人查??,为 此不惜引狼入室,挟洋自重。 1913 年, 袁世凯?曾想过将汉冶萍收归国有, 盛宣怀坚决反对, 他迫不及待地密电日方, 希望尽快将汉冶萍交到日方手中, “能否出于迅速,以免夜长梦多”“鄙见总以秘密速办为 , 第一要义” 。 【17】 日本很 “关心” 盛宣怀的健康情况, 估计他 “肺病咯血, 今后只能活五后” , 恐怕五年以后, “别以取代,关系突然变化,购买铁矿石的事就要落空” 。所以力争在盛宣怀 还有一口气的时候, 把贷款一笔一笔敲定。 出于私利的盛宣怀也就一步一步地投进日本人的 圈套,使汉冶萍陷于日债而不能自拔,最后完全被日本人所控制,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才被国 民政府收回。 事实表明,一个由官僚买办阶层主导的洋务运动,要取得成功是难以想象的。正如毛泽 东所论述的: “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本主义的 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庸于帝国主义的。 ” 钢铁企业需要大规模融资,在丧失金融主权的情况下,只能大举外债,最后落入别人的 掌中。 如果汉冶萍在日本的话, 它的债券和股票可以直接向中央银行的特别贴现窗口进行融 资,也可以由财阀银行提供贷款,政府还会用关税的办法,挡住外国钢铁的竞争,如此重要 的核心企业,政府无论如何都会全力支持。而在中国呢?大清帝国的中央银行,即 1905 年 成立的大清银行,没有意愿,更没有能力帮助汉冶萍。当时中国的货币尚未统一,大清银行 发行的纸币不可能有公信力。商业银行体系处于初创期,资本积累远非雄厚。上海的股票市 场更是投机者的天下,没人会对如此规模的超级重盘股感兴趣。钱庄规模太小难以成事,票 号不思进取故步自封。在恶劣的金融生态环境中,汉冶萍是难以存活的。 工业是创造社会财富最重要的核心部门, 大规模的银行信用扩张, 如果不与最能产生巨 大效益的工业相结合,迟早必会爆发通货膨胀。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教训再次说明,金融 是国家的核心命脉,失去金融主权,就不可能保住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的控制权!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得日本国力猛增,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扩张的冲动。而中 国的洋务运动貌似热热闹闹,却完全经?不起战争的考验。当中国和日本迎?头相撞时,洋务 运动的“西洋镜”立时碎成了历史的沉渣。 甲午战争, 给中国和日本都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中国不再是从前心气高傲 的天朝上国,而是迅速沦为列强的待宰羔羊;日本也不再是过去安心孤岛的藩镇小国,胜利 的狂欢与征服的欲望使日本滋生了掌控世界霸权的野心。 命运的裂变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对世界而言是个意外, 对中国而言则实属必然。 问题并非出在国力 悬殊,而是洋务买办派的消极战略。 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日本相比还占有优势。从经?济上看,日本明治维新虽 然见效很大,但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 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 7000 万日元,银行资本 9000 万日元,进出口额 2.6 亿日元,财政收入 8000 万日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 其他都不如中国。从军事上看,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出于一个岛国的本能,竭尽全国之力提 升军事实力,到战前,拥有军舰 55 艘,排水量 6.1 万吨,与中国北洋舰队相当。日本常备 陆军 22 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中国还略占优势。 俗话说,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洋务派北洋大臣李鸿章领导下的“劲旅”如果能 打胜仗倒是个奇迹。 李鸿章夸耀的号称“世界第八舰队”的北洋水师,排名还在美国、日本之前,甲午战争 中,却连一艘日舰都未击沉,自己还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陆军就更可笑了,几十次战役 无一胜利,其余可用“望风而逃”四字概括。牙山之役,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谎报战功, 后来在朝鲜平壤再度上演胜利大逃亡的绝技,狂奔 500 里逃回鸭绿江?,如果叶志超参加世 界马拉?松比赛,定是金牌的不二人选。鸭绿江?防线,李鸿章安排了 4 万“劲旅” ,兵力多 于日军,但不到 3 天就全线溃败。日军进攻义州,只放了一排枪, “劲旅”便弃城逃跑。日 军攻大连,主帅赵怀业高举降旗绝尘而去,恐怕也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此人倒是有心人, 家里的金银细软早已提前装船运走,但大炮 130 多门,炮弹、子弹 240 万发,全部被日军缴 获。日军又攻旅顺, “劲旅”以 7 万以逸待劳之军,对付 2 万劳师远征的日军,主帅龚照玛 连日军的影子都未见到,就连夜乘船潜逃威海,结果群龙无首,军心瓦解,大清帝国花费数 千万两白银打造的旅顺要塞转瞬就被攻克。其状之惨,用李鸿章幕僚的话说就是“倭人常谓 中国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实是现在景象” 。 李鸿章打仗不行,谈判却是强项。结果就是,朝鲜进入日本势力范围,割让台湾、澎湖 列岛和辽东半岛, 外带 2 亿两白银赔款的 《马关条约》 其后, 。 经?过各怀鬼胎的列强的调解, 日本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赔款增加了 3000 万两白银。 当时战败的大清帝国哪有银子还债?国际银行家等的就是这笔外债大单。 各国金融秃鹫 蜂拥而上,大清帝国立刻被啄得奄奄一息。 清政府借款 2 亿两白银,举借这样大数目的外债是前所未有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也 曾借过外债,但数目都不算大,支付本息并不十分困难,战前基本都已还清。 《马关条约》 的巨额赔款所需举借的外债, 将大清的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抵押出去, 外国垄断资本开始控制 了清政府的财政。清政府入不敷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正是为这些贷款作抵押,清政府被迫 让德国租了胶州湾,俄国拿走了旅顺大连港(3.94,0.04,1.03%),英国霸占了威海卫,法国借 了广州湾。贷款条件是,不得提前还款,也不得加速还款,贷款担保是清政府几乎全部的关 税、盐税和厘税。简单地说,这笔外债就是拿整个大清国的税收作抵押。甲午战败,使得大 清帝国彻底破产。 日本突然获得了如此惊人的财富,侵略欲望大涨,开始盯上了俄国。 用大英帝国的眼光看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 其实是符合他们在全球的战略布局的,我 “ 们杰出的、精神抖擞的、东方小小的被保护者日本人,决心为我们打败俄国人” 。而日本血 拼出的是 15 亿日元的外国债务和庞大的战争消耗,近 4 倍于甲午战争所得!此时的日本已 经?疯狂了,不出去掠夺,就无法偿还如此之高的债务。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 除了流血的输赢双方之外,更有狂吃外债承销大蛋糕的国际银行家在幕后偷笑。 李鸿章还为国际银行家准备了另外一块更大的蛋糕, 这就是中国的铁路网融资。 大清帝 国可能没有想到,正是铁路风潮葬送了自己的统治。 铁路当然是个好东西,关键是 ??来控制。 用明治寡头的话说就是,他们亲眼看到在印度,大英帝国的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沦为 悲惨的殖民地。大清帝国早已奄奄一息,根本不可能拿出银子来修建全国的铁路网,而国际 银行家已经?急不可耐了。 第一笔铁路贷款归于汇丰和怡和洋行, 这是天津到奉天和牛庄的线路, 担保就是北京到 山海关一线的全部铁路资产。 换句话说, 如果贷款还不上, 英国可要租用北京了。 所有铁轨、 车皮、火车头等业务都归了怡和。做鸦片勾当起家的怡和,终于进行了产业升级,居然做起 了体面的买卖。 第二笔铁路生意是上海到南京的沪宁线。长江?流域本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但是俄国 人不满英国山海关的铁路威胁到他们的码头,跳出来搅场子。结果是俄国扫兴而去。如此一 来, 汇丰和怡和在沪宁线这一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垄断了铁路运输, 他们可以任意制定费率而 不必担心竞争,因为贷款条件中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tantanread.com

(>人<;)